各专业系: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办法》(鲁理工大政发〔2022〕40号) 及《山东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务函〔2025〕36号),请各专业系组织教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是落实教学安排与管理、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教学大纲的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强化科产教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含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切实支撑所面向专业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着力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修订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融合”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应用新成果、社会需求新变化、创新创业教育、人工智能、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等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与教学全过程,“科产教融合”、“专业+双创”、“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劳育”、“专业+美育”等“融合”育人课程的大纲要写明具体融入点与实现方式。
2.坚持“学生中心”,落实产出导向
贯彻 OBE 教育理念,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2025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含观测点),科学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系统安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预设学习成效、完善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
3.更新教学内容,落实“两性一度”
对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课程建设要求,及时吸纳学科、专业、行业、产业最新发展成果,强化科产教融合,强化行业企业专家实质性参与大纲修订,避免教学内容过时和低阶重复,推动课程内容持续迭代更新,保障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4.改革教学模式,落实持续改进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和改革创新,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数智化转型。强化课程的交叉融合设计,强化课程的科产教协同建设,聚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倡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小组研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5.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
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科专业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覆盖教学全过程,且能有效衡量课程目标的达成。强化过程性评价,其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50%,强化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改进应用。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须设置课程期末终结性考核“及格基准线”,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及格基准线”的为不合格。
6.规范选用教材,落实“凡选必审”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 号)《山东理工大学教材管理办法》(鲁理工大党办发〔2021〕17 号)等文件,严格审核选用的教材。
三、修订范围
2025版培养方案中所设课程均须按新要求修订教学大纲,范围涵盖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独立开设的实验课及实践教学环节等。
四、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应严格遵循“总体要求”与“修订原则”,须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简介、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评价方式与对应的课程目标及成绩评定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等几个方面。
1.课程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名称(中英文)、开课单位、课程类别、课程编码、学分学时(包含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的说明)、学分、开课学期、适用专业、先修后续课程、授课语言等信息。
2.课程简介
对课程概况描述,应包含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素养,200-300字(凡培养方案中已标注的特色课程,均须明确写明其特色,并与培养方案的备注一致)。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建议3~5个为宜,要明确课程目标与所面向专业的毕业要求及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对应关系。一门课程(环节)支撑的观测点一般以2~4个为宜,毕业设计(论文)支撑的观测点以5~7个为宜。
4.教学内容、预期学习成果及学时安排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各个知识模块的学习成果、思政融入点、各类“融合”育人课程的具体融入点及对应的课程目标。含课内实验学时及实践环节的,要按照实验、实践项目分学时详细撰写实验实践内容。含线上教学的,要明确线上学习的时间、内容和学习目标等。
5.评价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
加强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自主学习、随堂测试、课后作业、主题论文、调研报告、期中考试、实验报告等),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成绩比例,给出各评价环节的成绩评定方式及评分标准(要有足够的区分度),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评价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6.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先选用最新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奖的省部级优秀教材或学校自编特色教材,“马工程”教材的选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教学参考资料应尽量详细(如教学参考书、案例集、习题集、学术刊物、 网络资源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五、工作要求
1.各专业系要高度重视,制定教学大纲修订与审核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本单位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教学系(室)主任是组织修订和审查教学大纲的第一责任人,课程负责人是教学大纲修订的直接责任人。各级负责人要认真做好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严格把关审核,确保教学大纲的撰写质量。各专业系要组建专班对教学大纲进行全面检查与审核,分专业装订成册以备检查和调用。
2.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性质制订能够有效支撑所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教学大纲,为各类专业认证、专业评估工作提供有效支持,要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各专业要主动联系课程开课单位进行沟通落实。
六、时间安排
1、2025年11月17日-12月17日,各专业系组织调研,认真学习《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鲁教数字〔2025〕2号)《教育部关于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4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司函〔2019〕50号)等文件,根据各专业新修订培养方案和参考模板(附件1),组织修订和审议教学大纲,填写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情况一览表(附件2),并撰写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总结及说明(附件3)。
2、各专业系请于11月20日前将教学大纲修订与审核计划(须包括专班成员及分工,时间安排及责任人)发送至 jxjxk2013@163.com。
3、2025年12月26日,请各专业系提交以下资料:
(1)教学大纲PDF文档,命名格式:“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单位”命名;
(2)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情况一览表(附件2 );
(3)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总结及说明(附件3);
以上材料电子版打包发教学科邮箱:jxjxk2013@163.com。
联系人:高老师,赵老师
电话: 2786912 2780169
机械工程学院
2025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