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7-07-20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量:315

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全院师生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学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招生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批准设立为标志,我院学科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进入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新阶段。

圆满完成了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精密模具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学校一级学科重点支持计划的年度规划与建设任务。

在山东省学科专业水平评估中,机械类专业连续4年获得全省第一。

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一)本科生教学

继续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第七届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教育部下一轮教学评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认真总结卓越工程师、CDIO、创新实验班等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春季招生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过程监督和完成质量监控,年内共获得各类教学研究立项56项。

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制定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后续建设计划,立项建设20项创新实验项目。加强与行业影响力和技术实力较强企业的联系,新增3家实践教学基地。

(二)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申报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获批1个校级研究生培养基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1次。年内共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67人,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299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69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30人)。2014届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论文均采用校外盲审,一次学位获得率、就业率均为100%。2014届全日制研究生发表核心刊物论文50余篇

   三、科研与对外服务取得新突破

年内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期刊论文116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37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1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年度立项数创学院历史记录。承担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总额743.7万元。组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36人次,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6次。

整合科研梯队、完善科研方向,为提高对外科研服务奠定基础。确立了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为主线的服务面向,重点开展了工业机器人及智能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的技术服务工作。先后与潍坊西水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成功加入山东省工业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淄博市部分优秀企业联合成功组织了先进制造技术论坛。

完成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52人,顺利完成教育部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专业点建设任务。

四、青年教师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年内派出7名教师去国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引进国内重点大学高水平博士3人,通过学历提高获得博士学位1人,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2人。

加强青年团队建设,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年内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3名入选学校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4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名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五、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扎实有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公民道德、学生法纪、安全教育等常规性主题教育活动;实施班级导师,积极推进学风建设第二期行动计划;公平公正的做好学生奖助工作,家庭困难学生得到及时帮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了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分层分类指导,注重困难群体帮扶,举行169场招聘会,参与企业500余家,学生毕业时一次就业率达到92%;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年内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级奖励26项,机械学会和机器人爱好者协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

六、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政工作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清单,聚焦“四风”问题,认真整改落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制度,积极推进学院党务、院务信息公开,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文明的学院氛围。按照党委统一要求,完成了11个基层党支部的调整充实工作,组织了第五批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立项的申报工作。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年内发展学生党员 57名,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200名。

 

存在的主要不足: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科研方向有待于进一步凝练,争取重大课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工程教育改革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推广,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